[鞋測] 全新革命性的跑鞋adidas Ultra Boost

發表於 2015/03/18 179,338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
給讚
收藏

「教練教練,你這雙是最新的Boost系列喔!我也是穿Boost耶!超好穿,穿了就脫不下來了,沒辦法再換其他雙了!」

這是我在測試這雙Ultra Boost時,第一次穿到191團練場地時,兩位穿著Boost 2的學員看著我這雙全新的Ultra Boost,馬上過來與我分享。心中想著,真的有這麼好穿嗎?我得好好感受一下!

20151月中旬時,adidas於紐約發表了這款全新革命性的跑鞋Ultra Boost,並宣稱Ultra Boost為世界最強的公路跑鞋。Ultra Boost鞋面採用了adidas獨創的Primeknit編織技術,被稱為世上最強大的最主要原因之一,就是歷史性地第一次在專業跑鞋上使用了完全的Boost中底材質,且完全捨棄了EVA材質。

 

開箱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Ultra Boost的包裝設計,呈現搶眼的普普風格。
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實際上Ultra Boost主推的這款顏色設計,是非常低調的。

 

(圖片來源:adidas

紐約街頭上的黑色旋風宣傳照片,Yohan Blake Wilson Kipsang Tori Bowie Ajee Wilson and Jenn Suhr launch adidas Ultra BOOST running shoe in New York City.


Ultra Boost外側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從上揚的鞋尖延伸至整雙鞋的Primeknit 編織材料形成了Ultra Boost近乎完美的修長形態。


Ultra Boost內側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adidas獨創的Primeknit編織技術讓整個鞋面,呈現一種類似襪套的包覆感,雖說這種設計並非第一次出現在跑鞋上,在這次測試中,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Primeknit編織技術應用已經將這種設計推至極致。


Ultra Boost各部件拆解展示(圖片來源:adidas

從這張由adidas所提供的Ultra Boos拆解展示照,可看到前鞋面整塊的Primeknit 編織材料,構成了Ultra Boost鞋面的主要部件,鞋子的楦頭將不再受到束縛,徹底改變以往鞋面由各種材質拼接的設計。也就是說,不再需要有E2E4E楦的問題。

 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從鞋尖看整個Primeknit 編織材料與中、大底的銜接,鞋面前端依然呈現出一個高度的立體自然圓弧,實際穿著下,並不會覺得Primeknit 編織鞋面在指尖有任何過於緊繃的壓力。而是呈現一種穩定且舒適、透氣的感覺。
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鞋舌已經被含括在整個鞋面內,如同鞋套一般。少了鞋舌的干擾,穿起來腳背更為舒適與服貼。

 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 而鞋面的側向支撐穩定任務,則是由adidas的三線辨識圖樣所演變而成的塑料片來構成。這兩片塑料片與整個鞋面沒有任何的黏貼,完全是倚靠鞋帶來調整,能夠完全的釋放腳背的壓力,同時提供穩定支撐與包覆感。測試期間,本來有想要將鞋帶換成彈性鞋帶,後來發現這是一個多餘之舉,因為Primeknit 編織鞋面已經提供相當好的彈性,而鞋帶的強韌度剛好提供完美的支撐,可以在不解開鞋帶下,輕鬆的穿脫鞋子。
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到,鞋內的材質與材質銜接,都做的非常細緻,無論是鞋側或是鞋口,都有舒適的接觸面。鞋舌與鞋後跟也都填充了快乾內襯,穿著時舒適服貼,沒有緊繃感或任何摩擦感,我也曾直接不穿襪跑著跑10公里,完全沒有問題,你甚至不用擔心新的鞋子會磨腳。

 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最為一雙全能的跑鞋,Ultra Boost自然不會只著重在前腳掌落地的設計,為了保持腳跟著地的穩定,Ultra Boost導入了adidas跑鞋傳統的後跟硬質保護結構:Heel Counter。這個類似夾片式的設計,可以穩定腳跟落地時的動作引導。

 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甚至在足跟中底做了一個斜切角的引導方向,試圖讓腳跟著地的跑者獲得一個更穩定的步態。
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2013adidas在紐約盛大發表第一代Energy Boost至今,耗時超過兩年以上,Ultra Boost這款凝聚了3000Boost顆粒的中底,無論在穩定性,回彈性還是減震性上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。


(圖片來源:adidas)

這片Ultra Boost的靈魂,是由大約內含3000Boost顆粒所組成,這些外觀看似保麗龍般的中底材料,其實是一顆顆微型能量膠囊所製成,據悉,由於製成技術頗為複雜,目前所有的Boost顆粒均只能在德國工廠生產。Ultra Boost與前一代Boost最大不同處,在於之前的Boost中底使用了EVA材質進行包裹,這樣的好處可讓Boost更加穩定,全新的Ultra Boost則去掉了EVA的包裹,所以才能呈現出回彈性與減震性同時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。

 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 

Ultra Boost 大底採用的是Stretch Web大底,而非耐磨的馬牌的橡膠大底。據悉採用Stretch Web大底的彈性孔狀設計原因是,為了能讓Boost的效能極大化。實測的結果,Stretch Web大底抓地力非常好,且不會產生一種硬質橡膠的觸地感,我測過很多避震型但帶有耐磨大底的鞋款,都會呈現一種硬底橡膠觸地的不適感,Stretch Web大底則感受不到這問題,但耐磨度相對比較差一些。

 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單一材料的中底讓Ultra Boost顯得相當軟Q,為了穩定中底, adidasUltra Boost中底中央置入了全新雙密度的 TORSION® SYSTEM,這個置中的防扭轉系統,提昇了整個步態的穩定度,尤其我習慣以前腳掌著地跑法,更能感受到他的實用。

 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在重量上,Ultra Boost絕對不是一個輕盈的鞋款,直覺上應該會比較適合全馬4-5小時的跑友。

 

實測

首次實測是PU操場10公里的測試: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單品看起來頗為上揚的鞋尖,實際穿起來並沒有特別的上揚感。我腳長28cm,平時習慣穿比較寬楦的鞋款,E楦的要穿US 10.5D楦的要穿US 11,這雙我穿US 10.5腳趾可以完全伸展,前方也有餘裕。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為了證實Ultra Boost真的能適應寬腳,我特別找了寬腳的老王來測試。老王腳長與我相同,一般他要穿US 112E4E寬楦的型號,有些D楦的鞋款,甚至要US 12才能穿。試穿當天,他痛風發做,腳拇指腫起來,是穿拖鞋出門的,因為他沒有一雙鞋可以穿得下了。但當天他可以穿下Ultra Boost沒問題,並小跑一段。
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然後他做了一個動作,居然可以自由的把腳趾頭連帶鞋底,整個翹起來!他說他從來沒穿過可以這樣自由伸展的鞋款!Ultra Boost鞋面的延展度與中底的柔軟自由度,讓他映像深刻,真的可以解決他大腳丫的問題!!


  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在我的測試中,Ultra Boost柔中帶Q的腳感,可自由的彎曲,腳背也不會有不適的擠壓感發生,與先前發行前的宣言:能讓你足部的26根骨頭自由活動。完全相符!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在操場試跑後,再拍下的連續照片。從這張組合的連拍照可以發現,我的腿尾巴明顯變長,也就是說,收腳的時機變慢了,但是不是觸地時間也變久了呢? 或者只是還不適應的關係?暫且不下論斷。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這兩張是刻意加速快跑拍下的,雖然鞋子的重量比較重,但能仍然能做到一個完整且正確的高速跑姿動作。在做這些動作時,Ultra Boost的回彈力適當而不會太過,避震軟中帶Q,像是踩在山徑柔軟的泥土上一般,但是收腳時的回彈明確,不太會拖泥帶水,絲毫未表現出有高達324公克重量的遲滯感。雖然沒有明顯的遲滯感出現,但實際的重量還是真實存在的,但究竟影響的程度有多少?這部份我將採用數據量化的測試來呈現。

 

讓數據來說說話

為了讓測試的感受更具體化,我搭配另一雙我習慣穿的跑鞋Merrell Road Glove 2Ultra Boost做比較,透過Garmin跑步動態資訊做交叉比對。測試的地點選在我習慣跑的中山國中外圍人行道,以3圈為一組的方式做紀錄。共分為2天來測試,每次跑2組,每組約5公里多。第一天先測Ultra Boost,再換Merrell Road Glove 2,第二天則改從Merrell Road Glove 2開始,再換Ultra Boost

兩天的服裝與測試的時間相同,而且是連續兩天,盡量讓測試的差異度降到最低。

 

Ultra Boost第一天第二段步頻與垂直振幅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步頻很難拉到習慣的180,大多落到175180之間。垂直振幅散落的比較廣,從7.68.0是比較多的分佈。這數據是取第二組的時間的數據,測試期間,我很努力的想要把步頻拉上180,但是卻做不太到。


接著我們來看Ultra Boost第一天第二段垂直振幅與觸地時間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觸地時間很意外的幾乎都在250.0以下,直覺是Ultra Boost的回彈力起了相當大的作用。以均速5分速的速度, Ultra Boost的重量跑在超過20分鐘後,已經讓我感覺有點吃不消。

接著同天立刻換鞋測試,Merrell Road Glove 2第一天第二段步頻與垂直振幅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換上輕量的Merrell Road Glove 2後,腳步立刻感受到輕盈許多,畢竟這雙的重量不到200公克。測試的結果,步頻大多集中在178-183之間,而垂直振幅則集中在7.0-7.5之間。若是赤足的話,5分速我垂直振幅約在5.5-6.0之間。

 Merrell Road Glove 2第一天第二段垂直振幅與觸地時間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觸地時間約在240-250之間,感受是輕巧的。此時平均步速也同樣是維持在5分速。


第二天的測試開始前,明顯感受到疲倦,原本預計各跑兩組的距離,修正為Merrell Road Glove 2跑了1組+2圈,Ultra Boost只跑了1組的距離。所以第二天的取樣都取第一段的時間,不過兩天每組所花費的時間都是13分多,上下不超過20秒。

Merrell Road Glove 2第二天第一段步頻與垂直振幅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第二天改先測試Merrell Road Glove 2的數據,只取第一段時間,步頻幾乎都能維持180以上,但垂直振幅的落差變大了,大約落在7.0-7.7之間居多,主要是感覺到疲累,應該是很久沒跑這速度的關係。3分20那段有特別的數據,是因為剛好遇到小朋友放學的關係。

Merrell Road Glove 2第二天第一段觸地時間與垂直振幅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看到這張表,有點不敢相信,觸地時間前段居然都落到240-265間,到後段才回穩到240-250左右。測試的時候,感覺5分速內的速度很難維持。而且當時一想到等下要換比較重的Ultra Boost,就有點擔心跑不完今天的測試行程。

 

Ultra Boost第二天第一段步頻與垂直振幅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有點意外的結果,換上比較重的Ultra Boost後,今天步頻居然可以維持到180,表現比昨天還好,幾乎不亞於輕量的Merrell Road Glove 2。而垂直振幅還也在7.4-8.0之間,與我的想像有點不同。不可否認的,因為知道穿Ultra Boost很難維持180的步頻,所以有特別的去注意這部份,但幾乎全程都可落在180的步頻,還是令我相當訝異!


Ultra Boost第二天第一段觸地時間與垂直振幅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再看觸地時間,居然表現比Merrell Road Glove 2還要優秀!!落在225-250之間,這到底是怎麼回事?感覺跑得很辛苦,但實際效率是比較高的!

 

列表來比較一下:


第一天步頻第二天步頻第一天垂直振幅第二天垂直振幅
第一天觸地時間第二天觸地時間
Ultra Boost
175-180
178-183
7.6-8.0
7.4-8.0
245.0-250.0
240-248
Road Glove 2
178-183
178-183
7.0-7.5
7.0-7.7
240.0-250.0
240-265

測試後語:

(圖片來源:笑傲糨糊)

這是我第一次採用數據式的測試,過程應該還有改進的空間,也許還可以測試一些不同的跑法與距離。

Ultra Boost的中底前段厚度較薄,不至於太厚,在這一段不算短的測試時間中,我並不會感受到過多的避震。鞋測的時間外,我大多都是赤足練跑,過多的避震(太軟)是我最不能接受的,因為每踏出一步,身體就要多花幾毫秒的時間去尋找平衡點,增加身體無謂的輸出功率。Ultra Boost並不會給我這些感覺。雖然能清楚的感受到鞋子的重量,但回饋是輕盈的!

過去的測試都只能如上述,單純的告知測試者的感受,以及來自廠商的官方數據。測試者能提供的數據事實上相當有限,頂多能提供重量與鞋碼這些無關於實際操作的數據。好在拜科技所賜,現在能輕易的從Garmin運動錶中獲取跑步的動態數據,透過這些數據,我們可以看到跑鞋實際的表現。

這次若沒有這些數據,我想我的測試後語還會加上Ultra Boost很重拖,跑不動之類的結果。但實際上數據告訴我,Ultra Boost的中底反應非常良好,完全不重拖,甚至比薄底赤足鞋反應更佳。但Ultra Boost不可抹滅的重量還是在的,我刻意經過1個星期以上沒穿Ultra Boost,第一天穿上來測試,真的要維持180的步頻好難,但第二天就可以做到了。不過若要跑上5分速,所要付出的功率還是比較高,比較累。換句話說,若把Ultra Boost放在6分速上(全馬4-5小時),我相信會是輕鬆愉快的一件事!


*跑步產品 盡在運動筆記*

往下滑看下一篇

抵達終點!沒有更多文章了!

請在此留下訊息,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

跑步足跡 + 30